今年以來,解決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的共享單車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作為共享經濟的一種,共享單車創新亮點何在?市場前景如何?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上海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
記者:今年下半年以來,共享單車競爭漸趨白熱化。您怎么看待共享單車市場的空間和潛力?
諸大建:共享單車在國內城市的發展空間會比網約車大得多。像上海、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每天出行的人都在幾百萬。按照每輛車一天用5次計算,總共才能滿足幾十萬人次的使用需求。從全國范圍看,北上廣深加起來,對單車的需求量可能高達幾百萬輛,市場很大,投放空間也很大,資本看好共享單車也是對其市場潛力和空間具有良好的預期。
記者:我們調查發現,由于城市規模和人口流動形態的差異,共享單車在大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發展路徑也許會有不同。請問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諸大建:不管是一線城市北上廣深,還是二線城市武漢、杭州,這些城市都有地鐵。地鐵的存在帶來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需要公共自行車來完成接駁。目前,已經有一百多個城市在發展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在一些沒有地鐵的中小城市,公交車距離小區也有一定距離,因此,無錫、蘇州、宜昌等城市也在發展公共自行車。國內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也可達一兩百萬,共享單車發展的空間很大。城市規模不同,可能會帶來共享單車容量的差異,同時也要考慮接駁地鐵和公交車的不同。
記者:共享單車的出行方式對解決我們面臨的高污染、高擁堵等現實問題具有什么意義?
諸大建:共享單車運用互聯網技術,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是智慧出行的一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有軌道交通、慢行交通(自行車、步行等)。自行車在馬路上占用面積比小汽車少很多,如果上下班最后一公里都用自行車,既節約空間,又利于節能減排。發展共享單車對使用人群有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具有減排緩堵的環境效益,有利于發展公用交通,創造替代私家車出行的模式,促進從非綠色的汽車城市轉型為對自行車友好的城市,這也是中國城市應該發展的方向。
記者:您如何看待共享單車的創新價值?
諸大建:共享單車的創新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中國城市人口多、密度高,對資源分享這種新經濟形式同時具有高供給和高需求的潛力。共享單車改變了現有的技術路線和生活模式,一方面,它改進了現有的自行車技術,把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結合了起來,屬于兩者互動的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它更是商業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創新,不賣產品賣服務。隨著這種新商業模式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規模化生產后單車造價及運營維護的成本都會降低,消費者形成習慣頻繁使用后,企業收益會提高,期待這一創新模式、綠色產業、共享經濟實現健康良性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