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成本高、修理時間長、回收價格極低、修理速度不如投放新車速度……這些都是共享單車“殘廢”之后必須面對的問題。這些“殘廢”單車占地面積大、阻礙交通、影響市容、污染環境……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那么問題來了,怎么處理“殘廢”單車才是上上策?
修理、回收不如丟棄 “殘廢”單車人人都嫌棄
共享單車損壞率極高是眾所周的事,從常理來看,損壞后修理是最劃算的事。但據報道,就杭州共享單車而言,每輛自行車的運維成本約為1000元。但要知道,杭州公共自行車的新車價才為740元左右。其他共享單車也都大同小異,單車修理需要人力、場地、時間、配件等成本,遠不如去購買新的單車更方便、更劃算。
更讓人無奈的是,共享單車連回收的價值都很小。在其25個部件和150個零部件中,無用的橡膠、塑料等就不少。而看似最有回收價值的,以鋼鐵等金屬材質制成的車架,回收價格也僅為每公斤1塊多錢。
建立嚴苛責任制度后
實現修理、回收可持續發展
從屬性上看,即使這些單車已經“殘廢”,但其所有權還是屬于共享單車企業。一旦清理,在清理過程中被認為是“偷盜”,怎么為自己辯解?日后起了糾紛,該誰負責?而且是企業故意棄之不理,還是暫時停放,其中的界限該如何劃分?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能一清了之,也就沒有“僵尸小汽車”常年占道的新聞出現了……
當然,如果想依靠共享單車企業的道德感去清理“殘廢”單車,更是不可能。在競爭如此慘烈的共享單車行業,連企業生存都難以保障,哪里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置這些已經被淘汰,且毫無價值的單車?歸根到底,企業還是以追求利潤為主。因此,首先要建立的是生產者或投放者延伸責任制度。誰生產,或者誰投放,就得將應負的責任進行到底。政府部門可以考慮出臺相關規定,對那些不負責任的共享單車企業予以警告、罰款,甚至暫停其業務的處罰。
從另一方面來看,即使共享單車企業日后將“殘廢”單車全部拖走分解、丟棄,但終究是對資源的嚴重浪費,也有可能會造成大規模的環境破壞。因此,要在修理、回收等方面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單車的制造上統一進行模塊化化生產,方便進行修理和替換;實施“破損級別”舉措,根據共享單車破損度分為若干個級別,采用不同的修理方式……
跑得太快也別丟了靈魂:
共享單車何時才能平靜
共享單車原本的初衷是為了豐富大眾出行方式,也能實現綠色出行、低碳出行,為保護環境獻上一份力量。但共享單車如今負面消息纏身,早就偏離了初心。為了融資、市場斗得不可開交的共享單車企業們,很多都已經沒有了“靈魂”,成為資本廝殺的棋子。
從報廢單車堆積如山就可以看到,共享單車現在追求地是不惜一切代價去獲得“勝利”。但對于社會而言,真正的勝利應該是共享單車回到其初衷,成為一種有價值的出行方式。等到共享單車市場平靜下來,這個目標還會實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