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從家騎共享單車到地鐵口,再從地鐵口騎回家,這可能已經成為一個一二線城市上班族或學生黨通勤、上下學的生活寫照。
在多少個匆忙的周一早上,你為一臺壞的車而氣急敗壞,恨不得馬上插上翅膀到達目的地?
共享單車的破損率及對它的安全使用,已然成為一道城市必修題。
這次,就從騎行者的角度談談如何安全使用共享單車。
筆者本人使用共享單車也快一年了,在如今的街道上,可能很難不看到它們的身影。但筆者最長的一次騎行卻不是在廣州,而是在共享單車不那么“車滿為患”的珠海。
那次所騎行的是一條香洲總站到大劇院再到野貍島的觀光線路。騎車時間為晚上,也是路上有多數市民在散步的時間。單程所花時間為半個小時,一個往返下來共計用時 1 小時 1 分鐘。
珠海騎行共有四人同行。而騎行共享單車的安全意識從決定騎車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
騎之前:
在香洲總站附近一條街道上,我們一行人看到了一些集合在一起的摩拜單車和 ofo,由于其中一人可以用到珠海市城建公共自行車,他決定刷卡使用公共自行車,有兩人決定用 ofo,我決定用摩拜單車。
但是,筆者所見的 ofo 打不開鎖或已經被報障,這樣的情況讓我們在找車解鎖上花了一些時間。而在等同伴的同時,拿到 ofo 的同伴很自然地檢查了車輛的剎車和坐墊,并調試了幾次車把確保車頭的方向沒有偏。我解鎖的第一輛摩拜 lite 沒有成功,騎了旁邊一輛比較新但重的車。選擇公共自行車的人最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借車。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接觸到的車比較多,也碰上了共享單車最典型的破損,總結來說,在騎車之前需要做好以下準備:
檢查剎車、車把、車座、籃筐、車胎、踏板、鏈條;
多次解鎖失敗可能就是車輛故障(其中一種可能是車鎖壞了),直接報障或點擊客服反饋。
騎行時:
道路也有道路的規定。
單行道、騎行道和禁止單車通行的道路是在騎車時需要注意的。
概括來說,就是要特別注意單車限行路段,會有一個限行標識在路口提醒你。它的標識也很好認,就像下面這樣。
單車限行標識很有可能出現在你騎行的下一個拐彎處、你想借道的公園門口等等,騎行時只要繞道就行了。如果是在人流量較大的廣場或公園等公共場合,一般也有一個保安小哥提醒你下車、繞道騎行。
筆者和同伴這次珠海騎行走的全是觀光線路,由于臨海城市的優勢,這里的單車在海邊的道路上甚至有一條很順暢的騎行道,為我們提供了不少便利。
但在市區內的道路就要更加循規蹈矩地騎行,因為這里的路況會更加復雜。
在國內騎行道有所普及的情況下,騎行共享單車也要優先選擇騎行道,避免和車輛及行人共用車道。在沒有騎行道的情況下,則要避免逆向騎行,和道路上的車輛或行人保持距離,避免相撞。
再則,在騎行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交通規則,聽從交警指揮。
不過,騎行時最最重要的是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其中的秘訣就是,留心后方來車,不要超右側來車。
因為這個方向的車輛經常處于駕車司機的盲區,多起交通事故與此有關。而對卡車司機來說,更有可能看不到近距離范圍內的車輛,這時騎車尤其需要避讓了。
停車:
各個城市的還車范圍不同,以摩拜單車劃分的區域為例,北京是六環以內,上廣深以及成都全部覆蓋,但還有很多城市只能在部分區域內還車。
在共享單車的覆蓋區域內,需要將車停在路邊白線或停車架,通俗來說也就是公共停車帶。
如果遇上找不到停車位的情況,則可在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停放在空曠區域。小區、室內及地下車庫、胡同是不能停放車輛的。
外部條件,如遇上惡劣天氣:
廣州地區的九、十月,基本上每隔三周就有一次臺風預警,而在這種天氣下,路面常有不確定隱患發生,因此不建議騎車。暴風雨、冰雪天氣同樣也是,想必你也不想冒著連人帶車被吹走的危險在道路上“跑酷”吧。
如果是在多雨季節,則需要注意防滑,避免因車輪打滑而摔下車的情況發生。而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一輛完好的共享單車又顯得尤為重要了。
禁止及不鼓勵以下行為:
闖紅燈、不避讓行人
單手/單腳騎車或雙手離把 / 雙腳離腳蹬
追逐打鬧、搭肩騎車
不按規定停車,比如把共享單車拋到水里、掛在樹上等,對路面、環境或行人造成威脅
用私人鎖將共享單車占為己有
注:危險動作請勿模仿,如有以上行為,出事自負。
做好萬全準備
關于騎行共享單車的安全問題,我們其實可以從自身角度尋找保護措施。了解一下這些,可以說百無一害,甚至能為我們幫上大忙。
其中,關于共享單車的實際受力,摩拜單車的用戶協議里明確寫道:
為了您安全地使用摩拜單車,摩拜公司提醒您特別注意:
自行車最大載重為 100 公斤,其載物架 / 框(如有)的最大載重為 10 公斤,除載物架 / 框外,用戶不得在車輛的其他地方掛載任何物品(載物架 / 框所載 的物品高度從地面起不得超過 1.5 米,寬度左右各不得超出車把 0.15 米,長度前斷不得超出車輪,后段不得超出車身 0.3 米)。
這份協議已經把參數寫得很清晰了。如果說共享單車的使用者不按照規定,載小孩或者放了不符合要求的物體在載物架 / 框,很難說不出問題。
而被載的那個人,坐在載物架 / 框里的心情也一定很崩潰了。
再則,社會版新聞反反復復強調,“年滿十二歲,身體健康、具備騎行自行車能力的人士”,是符合騎行條件的人群。這是對之前發生過的悲劇的一個警示,希望人們能牢牢記住這一點。
如果不幸,符合條件的人騎共享單車出了意外,或許有份意外險可以對你進行傷害彌補。在這個方面,目前幾大共享單車平臺都已經有了比較周全的考慮。它們為用戶投下了騎行意外險,一旦騎行者在使用共享單車的時候發生一定程度的人身意外,均可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目前保額視具體情況一般分為兩個等級:
發生意外傷害在二級以上或保險人認可的醫療機構產生的費用,可申報醫療費上限在一萬元;
嚴重情況比如意外傷害導致的身殘、身故,則可申請最高 50 萬元賠償。
其實,在國外很流行騎行時帶上裝備,這樣也會將意外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可以選擇的有安全頭盔、眼鏡、車燈等,能為騎行者提供身體保護或提示路面靠近的車輛相互避讓行駛。
(在倫敦,11500 輛單車配備了熒光燈,在轉彎時會在前行道路上顯現一個騎行道標志)
尤其是夜間騎行時,路況可能會更差,視線對騎行者也是一道阻礙,想辦法提高騎行者的醒目度就變得格外重要。也因為事故經常發生,一些國家已經明確規定騎行時騎行者必需佩戴頭盔。
安全的騎行行為不僅僅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一道必修題,也是時刻在提醒我們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安全意識的養成。大概這樣才會讓由共享單車帶來的社會影響越發朝著積極的一面發展,也讓我們每個人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