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24小時
從未停歇
當城市還在睡夢中
有的人已經穿梭在大街小巷
一抹昏光 一頂橘帽
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
我們用鏡頭記錄了
這些勞動者夜間忙碌的身影
是他們
讓城市以最好的狀態擁抱黎明
迎接蘇醒的人們
這個五一
我們以愛之名
向這些龍城“守夜人”說聲
“謝 謝”
01
晚上11點不到,忽然起風。
徐麗騎著帶雨棚的電動車在黑夜里穿梭,顯得有些吃力。平時這個時間點,她已經收工了,但當天的天氣,影響了她的跑單速度。
徐麗平均每天送外賣騎行的距離在100公里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距離是晚上完成的。
夜幕降臨,城市歸于安靜,徐麗卻仍穿梭在大街小巷,為生計奔波。
“為了這個家,我除了拼,沒有選擇!”
02
凌晨1點多,出租車司機蔣建文連續工作8個多小時后,把車子熄火,拿著水杯下了車。
目光所及,路燈閃爍,行人形單影只,遠處小區居民樓上的燈光都已熄滅。
晚上開車難,可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因為總有一些暖心事兒感動著他。
有乘客覺得他辛苦總多會多付一些車費,有乘客會給他留些水果叮囑他注意安全。
他感受到了這個城市給予他的善意,而他也努力把這份溫暖傳遞給夜晚的乘客們。
03
凌晨1點22分,仁慈醫院4樓三病區的床頭鈴突然響起,護工王風英條件反射般地“跳”了起來。
她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按鈴的床位,詢問老人的情況。
在仁慈醫院,王風英每天晚上要照顧28位重度依賴護理的老年人,她對這些老人的情況了如指掌,有些老人每兩個小時就要翻一次身,有的半夜醒來只為喝一口水。
她把這28個老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有時聽他們嘮叨幾句也特別得開心。
04
“老張你今天怎么才來?還是老規矩吧!”
晚上12點多的凌家塘蔬菜批發市場,72號攤位的邵遠正扯著嗓子和他的顧客打招呼。
這個時間點的凌家塘燈火通明,進出車輛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老張是邵遠的老顧客,來自常熟,每天晚上都會來批菜,當天稍稍晚了幾個小時。
“2500斤玉米、1600斤蓮藕、2000斤毛豆……”邵遠一邊幫老張搬貨,一邊讓員工記下貨物的具體重量。
05
“老板,椒鹽、蒜泥、十三香各來一份!”
晚上12點多,廣成路藍色星空小區1-2號的老洪澤湖龍蝦店,龍蝦下鍋,老板花祝青手里的勺子在大鍋里一攪動,十三香味道一陣陣往外竄。
早晨10點半開門,凌晨3點打烊,花祝青堅守了十余年。最忙的兩個月,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06
一根聽音桿、一個聽漏儀、一支手電筒,凌晨2點多,常州通用自來水公司的聽漏工居俊民像往常一樣和同事沿街巡查,一步一聽。
打開井蓋、用聽音桿探聽、再蓋上井蓋,重復著相同的動作,不知不覺間已經走了好幾公里。
晚上10點到第二天凌晨4點是聽漏最好的時間段,在他的腦海里,儲存了成千上萬種水流的聲音,每當聽到熟悉的聲音時,自己連大氣都不敢喘,直到確定準確的漏水點后才會變得異常興奮,而那個時候是最有成就感的。
07
昏黃的路燈下,永安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享助力車“送電人”楊云水來到星園路的站點。
打開手機里的軟件,掃碼、取電瓶、換電瓶……幾分鐘功夫,兩輛車就換好了。
楊云水主要負責關河西路到新市路一帶的助力自行車電瓶的更換工作,約100多個站點,平均每天要給300多輛助力電動車更換電瓶。
08
凌晨12點多,在新北區飛龍路和昆侖路的交叉路口,中國移動常州分公司的傳輸線路維護員張雨和工友們正在進行緊張的光纜割接工作。
這個晚上注定是不眠之夜,13根光纜的割接工作,要保證在6點前完成。光纖上的涂覆層刮掉后再用酒精消毒,接著用專業的切割刀把光纖的斷面切割平整,最后放入熔接器對焦、加熱直至完成。
張雨對操作流程已經相當熟悉,但他的動作依然輕緩、謹慎,不敢有一絲差錯。
五一勞動節
向龍城“守夜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