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是解決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方便市民出行,展示城市文明、便捷、環保的一張名片。城市有樁助力車項目是我市重點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經過三年發展,已成為我市城市交通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那么,自有樁助力車進駐我市后,是否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大家的滿意度又如何?
“放養”改“圈養”
“南通模式”走在全國前列
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如火如荼,城市有樁助力車的擺放秩序如何?是否影響到了市容市貌?25日,記者在市婦幼保健院站點,看到幾名穿著永安行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對站點車輛進行擺放、巡檢,把需要維修的車輛裝車統一送修、保養。
永安行南通分公司負責人張大鵬告訴記者,連日來,公司加大了站點巡檢力度,加強核心熱點城區巡檢班次人員,人員實行兩班倒的工作節奏,持續巡檢,讓車輛排放整潔、美觀,積極投入到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中來。
2018年,為破解共享單車治理難題,我市對國內多個城市的共享單車治理模式進行考察,最終確定以“控制總量、公開招標、免押騎行、精準停放、嚴格考核”的治理模式得到了省交通運輸廳、省住建廳的高度肯定,引發國內外多地城市關注。2018年9月,南通市政府通過招標引進永安行,利用固定設施加裝電子圍欄,建設不少于500個精準停放點,倡導市民文明騎行。
有樁助力車在市區投放后,一度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前年,去外地出差,發現街道上停放了很多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雜亂且數量巨大,嚴重擠占公共交通空間。”市民卞浩杰說,“當時我看到后很吃驚,共享單車就那樣散亂的停放在街邊,車子倒了也沒人管。相比較而言,咱們南通有樁的形式好很多,整潔有序而且城市形象也好。”
“南通模式”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共享單車堆積和亂停現象迎刃而解,文明騎行、有序停放蔚然成風。南通獨特的治理模式也引起國內外多地關注:意大利錫耶納市,河南省鄭州市、漯河市;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淮安市等多地組團前來考察學習,并迅速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南、陜西等全國50多個城市中復制。
車子不斷“升級”
有樁有序凸顯城市智慧管理
從一代有樁自行車到二代有樁助力車,到如今三代新型有樁助力車,永安行的車子不斷升級的同時,給市民出行也帶來了極大便利。有樁、定點的借還方式,也讓城市管理更加井然有序。
“我家距離單位不遠,小區樓下也有站點,所以上班騎車比較多。”家住市區民心花園的陸先生說,現在很少開車,近距離騎車環保也方便。陸先生表示,自從去年新型助力車在小區站點投放以來,現在每到周末,都會抽空陪同兒子出外騎行鍛煉。
2020年開始,永安行公司推進新舊車輛置換計劃,陸續在我市投放新型助力自行車,更替市面的老舊車子,以提高市民騎行舒適度。張大鵬介紹,去年11月,公司更替了1000輛舊車,今年3月又增加了2000輛,8月底前替換3000輛,一共要完成6000輛助力自行車的更替工作。
“最近騎新款助力車的頻次較多,升級后的綠色新車顏值高,騎行也舒適,比之前老車型要好騎。”市民黃女士反映,自己平時騎助力車較多,但是小區附近站點車輛老舊,不是車筐有破損,就是坐凳升降器生銹,她希望能繼續加大車輛的更新力度,方便市民出行。
出行鍛煉的“好搭檔”
呼吁市民營造有序城市環境
節假日的濱江公園、傍晚時分的紫瑯湖公園,總能看到市民騎著“小綠”鍛煉的身影。
自2018年永安行助力自行車進入我市以來,已經在中南商業街、濱江濠河、紫瑯湖公園等區域投放2.6萬輛助力自行車,已建成網點2500余個,樁位4萬余個,高峰期每天達6萬人次使用,成為很多市民上下班、休閑放松的常用交通工具。
疫情防控期間,永安行公司安排40多名防疫消毒人員上路,實現市區有樁助力車消毒全覆蓋,同時加強維修保養和調度、適時更換新車,不斷提升市民的騎行滿意率。同時,工作人員也呼吁廣大市民朋友能愛護車輛,將車輛有序、整齊停放,減輕一線運維人員的工作壓力,共同維護文明、有序的城市環境。
作者:文圖 | 記者 彭軍君